□楊潔
  一些家住城裡的基層幹部,不深入群眾、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而是常常往家裡跑,被稱為“走讀幹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收官之際,共有6484名“走讀幹部”在專項整治中被查處。這是中央首次大規模集中處理這一長期遭人詬病的幹部作風問題。
  “走讀幹部”隊伍存在已久,之所以久病難醫,有其複雜的原因。就客觀因素來說,幹部交流任職制度以及迴避制度是一個重要成因。《公務員法》規定,公務員擔任鄉級機關、縣級機關及其有關部門主要領導職務的,應當實行地域迴避。《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規定,領導幹部不得在本人成長地擔任縣(市)黨委和政府正職領導成員,一般不得在本人成長地擔任市(地、盟)黨委和政府正職領導成員。由於交流任職幹部大量存在,這些幹部的工作地與安家地分隔兩處,在交通日益便利的條件下,一些幹部成為“候鳥”,“走讀”成為一種普遍現象。除此之外,因為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二元結構突出,使得一些基層幹部為追求更好的生活條件和享受,主動將家安在條件更好的城鎮。家庭與工作地分離成為常態,同時也成為一種藉口——“總不能讓幹部就不能享受天倫之樂吧?”因為這樣的“人之常情”,領導幹部之間也就睜一眼閉一眼,一些約束監管的機制隨之形同虛設。
  儘管這些客觀因素似乎有其“合理”之處,但細究起來,卻經不起推敲和拷問。作為一方領導,自當守土有責。市、縣域治理在國家治理體系中居於重要地位,鄉鎮治理更是國家治理的神經末梢,市、縣、鄉鎮領導幹部理當扎根當地,融入群眾,安身、安心、安業,多為老百姓造福。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就應該承擔這個職業所應有的責任,作出應有的奉獻。試問,一個士兵能因為家在附近,就不安心訓練天天回家嗎?許多需要隨叫隨到的職業,就因為戀家而不管不顧嗎?許多需要遠離家庭的特殊行業,能因為戀家就拒絕去做嗎?一個普通人都能理解和承擔的責任,對於黨員幹部來說,更不應該成為“走讀”的藉口。
  說到底,公僕意識、服務意識淡化,是“走讀”現象滋生的主觀也是主要的原因。一些幹部心中少了對職責的承擔和付出,多了對個人享受的追求。長此以往,黨政機關的風氣就會敗壞下去,損害的必然是黨和政府在群眾心中的形象。比如,《人民日報》日前報道,攀枝花市仁和區太平鄉大村村的段大娘因為家裡通往外界的道路被臨近的學校用圍牆封堵,為此在一年多時間跑了不下20趟鄉政府,每次都無功而返,皆因為“領導不在”。這樣長期不在崗的“走讀幹部”,怎麼不讓群眾冷了心?
  整治“走讀幹部”看起來成果斐然,但帶給我們的感受並非欣喜,而是沉重。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工作作風上的問題絕對不是小事,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牆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他要求各級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不當“走讀幹部”,不搞“遠程指揮”。解決“走讀幹部”問題,既需著力完善幹部交流制度、加強約束監管力度、改善幹部安家生活條件等客觀因素,更關鍵的是要解決好主觀思想問題。只有讓每一個黨員幹部真正從思想上樹立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認真踐行“三嚴三實”要求,真正做到扎根群眾、服務群眾,才能避免“走讀”成風。就此來說,教育實踐活動雖已收官,但絕沒有畫上句號,而是需要我們持之以恆不斷加強學習、改進作風,將黨的群眾路線持續深入貫徹落實。
  網友跟評
  批評方
  愛如空氣:“走讀幹部”已經脫離了人民群眾,特別是鄉鎮的主要領導幹部及派出所所長等……不帶好頭,為過節、過周末,提前坐著單位的小車回家,提前離崗、脫崗,不敬業、不負責任,導致好多次生問題的發生。是該對“走讀幹部”嚴管了。
  大山情懷:幹部走讀現象到處都有,尤其是我們這些小鄉鎮,只有點名時能見到這些領導幹部,有的一年見不到幾次,蓋個章、辦個事,都是難上加難。鄉鎮政府辦公室門一到周末,就“閉門謝客”,這樣的情形當然不正常,必須整治。
  01號方案:“走讀幹部”反映的是為民服務的觀念缺失。現在一些幹部理想缺失,為人民服務成了一句口號,為此人民群眾看在眼裡、記在心上。要扭轉這樣的局面,必須先將一些幹部的“走讀細節”公之於眾。
  建議方
  大海:10多年城鎮化的推進,鄉鎮教育、醫療資源的嚴重退化迫使一些鄉鎮幹部去縣城生活。這個問題,必須引起重視。
  超人就是這樣:不能一刀切,基層特別是偏遠基層鄉鎮,很多女同志家不在鎮上,每天晚上下班要回家照顧孩子老人,早上起大早去上班,如果一刀切限制了,你讓人家怎麼生活?我們該做的是解決好這些基層幹部的實際問題。
  恭必敬:鄉鎮幹部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家庭和八小時以外的生活自由,不可能天天24小時在駐地上班。我們關鍵是要建立健全鄉鎮幹部值班制度,保證有人值班,遇事能及時處理。
  (原標題:整治“走讀幹部”扎根群眾是關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75spjaq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